星期四, 1月 12, 2006

 

01/10貴緣菩薩精進讀書會錄音檔上網啦

01/10貴緣菩薩精進讀書會錄音檔上網啦, 其中有師兄精闢心得分享, 當然有倆位法師開示, 與佛門公案禪機故事, 讓大家頗有感悟, 無不法喜充滿!!!!, 請告知未能前來者, 馬上下載聆聽!!!!
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1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2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3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4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5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6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7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8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09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f011010.mp3

 

還有更多照片請到下列相簿館欣賞

還有更多照片請到下列相簿館欣賞
http://pg.photos.yahoo.com/ph/sopanothiland/album?.dir=423c&.src=ph&store=&prodid=&.done=http%3a//photos.yahoo.com/ph//my_photos

 
樂觀進取
世間上有萬千種的眾生,故而也有萬千種的性格,有的人懶散懈怠,有的人樂觀進取。懶散懈怠的人每天活在無精打采之中,覺得世間事無一可為,天下的人都有負自己;整日裡只會怨天尤人、自我製造憂悲苦惱、憤慨不滿,好像人生就是為了痛苦而活著,這種人實在令人替他感到可惜復可悲。而樂觀進取的人,終日懷著積極向上的觀念,對前途充滿了希望,生命裡好像有無限活力,看得開,放得下,覺得芸芸眾生都是自己的好因好緣;他不但自己享受歡喜愉快的生活,而且散發著喜悅花香給人。

吾人不要怨怪別人待我如何,先要檢查自己的性格如何?你積極向上,奮發勇敢,熱愛工作,自然就能體會出生命的意義;否則怨天尤人的思想,消極閉塞的觀念,憂悲苦惱的心情,怎麼能在廣大的人群中,和他人一較長短呢?

所謂樂觀進取,如孔子「發憤忘食、樂以忘憂」;孔子的一生教不倦、學不厭,不知老之將至。跋提王子山中居住,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仍然樂在其中。即將退休的美國總統柯林頓,他為自己的未來規劃人生,我們從電視影片中看到他自己掃地、自己在洗衣機旁洗衣服、沖洗汽車、擦拭地板;他的豁達開闊,提得起、放得下,主要就是由於他有樂觀進取的精神,故能放下自在,故能安排自己的新生活。

樂觀不是自我的享受,是積極進取的利人。樂觀的人不會為了小事而苛責於人。金代禪師的「不是為生氣而種蘭花」,不但自己活出快樂,也讓周邊的人如沐春風,樂觀的人,永遠為自己「比下有餘」而慶幸;悲觀的人,永遠為自己「比上不足」而遺憾。樂觀如明燈,照亮希望的前程;消極如毒品,腐蝕健康的心靈。樂觀進取,才能面對喜悅的人生,才能活出希望與信心。

每個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時,有的人用吃喝玩樂來打發時間,他的人生必然是糜爛而沒有成就的;有的人以服務世人來充實生活,他的人生則是積極而有意義的。同樣的時間,卻活出不一樣的人生,可見培養「樂觀進取」的人生觀,實在不容漠視。


感謝亮吟師姊在不到一天內就打字完成提供上網, 我們感恩她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     

 
多少重
翰林學士蘇東坡,因與召覺禪師論道,談及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
的話後,忽有省悟,因而作「未參禪前」,「參禪時」,「「參禪悟道後」三偈,表明心得。未參禪前的境界是:

「橫看成嶺測成峰,遠近高低皆不同;
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

到了參禪時,其心得是:

「廬山煙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:
及至歸來無一事,廬山煙雨浙江潮。」

及至參禪悟道後,其心境是:

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中無非清靜身
 夜來八萬四千偈,他日如何舉似人?」

蘇東坡自此禪悟後,對佛法自視更高,聞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,機鋒難觸,心中甚為不服,因此微服求見,想要試一試承皓禪師的禪功如何?才初見面,蘇東坡曰:
 「聞禪師禪悟功高,請道禪悟是什麼?」
承皓禪師不達反問道:
「請問尊官貴姓?」
蘇東坡道:「姓秤!乃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!」
承皓禪師大喝一聲,說道:
「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?」
蘇東坡無言以為對,逐禮拜而退。
蘇東坡參禪三個層次,正如青原行思禪師三個階段,他說:「參禪前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參禪時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參禪後,看山仍是山,看水仍是水。」
禪者經此三關,雖能開悟,但並非修證,悟是解,修屬證,故禪者由悟起修,由修而證。如無修證者若遇承皓禪師此等禪宗大匠,對你大喝一聲時,即瞠目結舌啞口無言了。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
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 

 感謝 亮吟 師姊努力把文字稿提供上網, 我們大家感恩她的辛苦!!!

 

粥與茶
趙州禪師非常注重生活的佛教,他處處都從生活中表現他的禪風。有數為學僧前來問禪,第一位學僧問道:☆「弟子初入叢林,請求老師開示!」
趙州禪師不答反問道:「你粥吃了也未?」
學僧回答道:「吃粥了也!」
趙州禪師指示道:「「洗鉢盂去!」
第一位學僧因此開悟,第二位學僧前來問道:「弟子初入叢林,請求老師不吝開示!」
趙州禪師不答反問道:「來多久了?」
學僧回答道:「今天剛到!」
趙州禪師再問道:「吃過茶沒有?」
學僧回答道:「吃過了!」趙州禪師指示道:「到客堂報到去!」
第三位學僧因在趙州禪師住的觀音院參學十多年,故亦上前問道:「弟子前來參學,十有餘年,不蒙老師開示指導,今日想請假下山,到別處去參學!」
趙州禪師聽後,故作大驚道:「你怎可如此冤枉我?自你來此,你每天拿茶來,我為你喝!你端飯來,我為你吃;你合掌,我低眉;你頂禮,我低頭;哪一處我沒有指教你?怎可胡亂冤枉我!」
學僧似有所悟,但問道:「如何保住呢?」
「趙州禪師指示道:但盡凡心,別無聖解,若離妄緣,即如如佛。」
所謂佛法,所謂禪心,都應該不離生活。吃飯吃得合味,禪也,睡覺睡得安然,禪也,離開生活,佛法又有何用呢?今日修道者,只重生死,不重生活,實離道遠矣。

感謝 亮吟 師姊在短短不到一天內就能提供文字稿上網, 請大家拍手感恩!!!!!!!

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